
期刊简介
《保健医苑》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北京医院主办、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协办的医学科普杂志。
《保健医苑》内容广泛,涉及医疗保健、疾病防治、健康养生、心理咨询、用药指导、护理知识等各个方面。一批长期从事医疗保健工作、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作者针对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疾病和养生等问题撰文,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健康指导和保健服务。《保健医苑》是“卫生部保健局在中央保健系统惟一推荐和使用的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央及地方保健对象和广大中老年读者。
《保健医苑》杂志专门设置了保健亲历、专家访谈、专家论坛、名人访谈等特色栏目。您可以通过保健专家的回忆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保健良方,也可以重温领袖和伟人的风采;您可以通过保健专家的经验体会和普通病案个例分析,了解前沿的健康理念和健身知识,提高自我保健的本领。
儿童溺水风险与急救指南
时间:2025-07-11 16:43:20
暑期是儿童水上活动的高峰期,但欢笑声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比超过40%,而看似普通的游泳池、水库、河沟等场所,往往是悲剧发生的高发区。
危险水域的隐性威胁
游泳池虽配备救生设备与人员,但水质消毒剂可能引发黏膜刺激,加速呛水后病原体入侵。水库因深度不均、水流湍急,表面平静下暗藏漩涡与淤泥,儿童误入后易被吸入深水区;河沟则因淤泥堆积、水草缠绕,可能造成肢体受限引发二次溺水。值得警惕的是,30%的儿童溺水事件并非发生在戏水过程中,而是离水后数小时内突发。
发热与呕吐: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若孩子玩耍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8.5℃),可能提示肺部吸入污染水源导致的感染性肺炎。呕吐则与胃部积水刺激或脑部缺氧相关,需观察呕吐物是否带血丝或呈喷射状,此类情况可能伴随颅内压升高。曾有案例显示,一名7岁儿童在河沟玩耍后频繁干呕,误判为肠胃炎,延误治疗12小时后因脑水肿昏迷。
嗜睡与抽搐:神经系统受损的紧急信号
当孩子出现异常困倦、反应迟钝时,需警惕“迟发性溺水”——少量水分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引发渐进性肺水肿,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抽搐则可能源于电解质紊乱或脑细胞缺氧损伤,表现为肢体僵硬、眼球上翻。医学研究指出,出现抽搐症状的患儿中,60%在24小时内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黄金抢救窗口期仅2-4小时。
急救三步法与医学干预原则
1.立即脱离水域:用毛毯包裹孩子身体以减少颤抖耗氧,侧卧姿势防止误吸呕吐物。
2.启动紧急响应:拨打急救电话时需明确描述“溺水史”及症状进展,优先选择具备儿童重症监护能力的医院。
3.途中监护要点:持续监测脉搏与呼吸频率,若出现呼吸暂停,可采用口鼻同步人工呼吸(每分钟20-24次),避免剧烈摇晃身体以防加重脑损伤。
预防体系的科学构建
从基础设施层面,游泳池需每50平方米配备1名持证救生员,并设置红外线溺水预警系统;水库应安装电子围栏与声光报警装置,阻断儿童靠近深水区。家长可实施“双人监护制”,即由两名成人分别负责观察孩子状态与周边环境,并掌握“30秒目视检查法”——每半分钟确认孩子头部是否露出水面。
水安全事故的80%可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当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切勿依赖“观察看看”的侥幸心理,每一分钟延误都可能使生存率下降7%-10%。构建“家庭-场所-医疗机构”三级响应链,才能将隐形风险转化为可控防线。